看了你給我文章的回應,自己心裡就像被敲了一下…
這段時間,我特地用另一角度觀察地鐵內的情況,的確,我之前提出的亦只屬少數的「惡行」,影響大眾的和平秩序,而我的目的都只是想減少情況繼續惡化。總括而言,香港是一個高度自律,樂於助人的文明城市。
社會不停的向前走,今天的總比昨天的好,然而我對舊香港還是有一份憧憬。
之前看了一齣以舊香港為背景,講述屋邨居民生活的喜劇。這套電戲吸引之處,除了滑稽有趣的橋段及對白之外,就是它所帶出的那份「人情味」。香港的屋邨始於六十年代,起初的目的只是為了解決天災帶來的住屋問題,後來港英政府大量興建,便為中下階層提供了一個「安樂窩」。而我也是在這個「安樂窩」中長大,但可惜未能經歷戲中居民的手望相助及互勉互勵。社會雖然不斷進步,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卻越來越遠,「各家自掃門前雪」的情況更加普遍。
相比起舊香港,今時今日的香港便正正缺乏了這份「人情味」。人人為口奔馳,眼裡看到的事和物越見狹窄。當問題一旦出現,市民的耐性與包容便頓時盪然無存。特別在財政預算案出台之後,反對的聲音此起彼落,市民對政府的質疑更是變本加厲。六千大元的「抗通漲救助金」應放在強積金還是節現?誰有資格拿這六千大元?關愛基金又能否補貼?另外,點解政府一直堅持不覆建居屋?而置安心又可否幫到中產階層置業?
社會上出現這麼多的問題,市民便將矛頭直指這「夕陽政府」。當然,做成現時這兩難的局面,政府是責無旁貸的,但這一大堆的結構性問題,其實並不是單靠一份財政預算案便能完全解決,社會各方都有責任。為市民的,應理性的踴躍表達意見,盡力與政府尋求共識;為官者,亦應虛心聆聽民意,用心為市民服務。兩者多一點包容,問題便可迎刃而解。
「家和」才可「萬事興」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